2018年4月19日,上海“椎·剧场”将在黄浦剧场小剧场带来他们在2018年的第一部作品——由著名小说《白鲸》的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所撰写的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比》将被改编为一出由两个演员出演的“独角戏”。

为什么选择做《抄写员巴特比》?

作者:李芊澎(“椎·剧场”创办人&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本文转自“有染”公号,如果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会进行删除


《抄写员巴特比》是文学史上一篇非常经典的短篇小说。

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白鲸》(Moby Dick),他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尤在马克·吐温之上。

我在国外的时候,读完小说随手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大概就是说我们要做这个戏。结果收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朋友的回馈,基本是说:“a wonderful story, a great character......”

看了好几遍小说和相关资料之后,首先直觉它很有意思,属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盛行的社会中太普遍的人物关系:老板和员工;其次,让我觉得空间巨大的是,它很荒诞,展现了一个本来应该绝对有话语权的老板,如何被一个不断礼貌拒绝他在工作中“正常要求”的员工逼疯掉的过程。

在现实的职场中,人们说“不”的机会,不是那么多。恰恰因为不能说“不”,人们可能丧失了一部分自我......这就是剧场的重要责任之一:去表现真实的生活。据我的经验,这样一个小说搬上舞台,创造和表达的可能性太多,而戏剧本身就是要尝试和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舞台上时间和空间交错,19世纪末,面临世纪交替的华尔街、20世纪30年代初,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上海以及今天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将在舞台上交织着共同存在。在简洁而独特的舞美和影像装置中,知名演员王传君以及苏力德将带着他们的叙述和表演与你相遇,展现一场人与环境的抗衡、人与人的交流尝试以及人在交流错位中困惑无力。

剧情介绍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你所了解的游戏规则,你将如何与他相处?

当你想破了头也搞不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你会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产生困惑?

1853年,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在他的小说《抄写员巴特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中便塑造了这样一组怪异又现实的人物关系。

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佣了一位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

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年代,抄写员巴特比就像一台被安置在角落的复印机器,安安静静地吐出一页页抄写复制的纸张,浑身上下透出一种与喧嚣繁闹的华尔街格格不入的隐士气息。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名安安静静的雇员,却对律师老板产生了最大的刺激,也引发了他最大的好奇心和困惑。巴特比除了抄写工作,“倾向于不”做老板交给他的任何其他的工作:他“倾向于不”做校对工作,他“倾向于不”去跑腿买东西,他“倾向于不”去邮局取邮件,甚至渐渐地,他开始“倾向于不”做抄写工作,“倾向于不”做任何事情,被解雇后也“倾向于不”离开办公室。他不声不响,你却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不粘人,你却无论如何也甩不掉。是我对他做了什么吗?他为什么这么对我?他为什么这么对他自己?是我做错了吗?我该如何对待我自己?

然而在这间光线昏暗的律师事务所里,没有黑白对错,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和错位。《抄写员巴特比》是作家麦尔维尔在完成了他那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白鲸》之后写下的第一篇作品。这是一篇看似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完全没有关系的短篇,然而全文却依旧发出惊涛拍浪的回响,展现着人与自己所处环境的抗衡。

2018-03-26

评论